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200字精选66句文案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作文 (1)、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作文

(1)、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2)、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3)、当然了,刘禅不具备抵抗精神,魏军一兵临城下即投降也确实是他最大的黑点。

(4)、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5)、嫡系意味着绝对不会失控,这完全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

(6)、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智慧和谋略的化身。他忠心耿耿辅佐刘备成就大业,建立蜀汉政权,待刘备病逝后,又尽心辅佐幼主刘惮长大,一生可谓是殚精竭力。

(7)、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完了是这样的:“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

(8)、诸葛亮是一个忠臣良相,诸葛亮的后半生都在身体力行的在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清正廉洁,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吾等后辈的楷模!

(9)、情感从怀疑变到期待是不简单的,本文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在中间通过一问添加了许多小的情绪变化,使这件事很自然,一点都不生硬。而这段话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作者对节奏的把控十分精准,在单方面慢节奏的夸奖中加入聆听者短促的、快节奏的疑问,节奏的变化忽快忽慢令读者的心情忽上忽下,紧随作者的思路往下读。这一问还将说者与听者联系在了一起,有来有回将场景写得活灵活现,生动非凡。这一问,妙!无疑到这里读者对诸葛亮的期待已经是迫不及待了,仅仅是旁人的推荐就引得无数人“抓耳挠腮”,引得作者大费周章,这身份高的很!当属第一人。

(10)、***: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11)、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12)、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13)、诸葛亮是***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已经被神话了,我认为的诸葛亮应该是这样的!

(14)、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千古贤相,是忠臣的典范。

(15)、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我认为孔明的军事才能以“治军为主,奇谋为辅”,诸葛亮长于治军本身就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只不过他谋的成分用的多一些罢了,有人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行,过于谨慎不敢用奇谋,我反而觉得这也是他军事能力的体现,因为他是三军统帅,所以用兵谨慎,不愿意采用风险太大的奇谋!

(16)、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7)、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18)、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19)、《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20)、八阵图,又叫旱八阵。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

2、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200字

(1)、书中对表现诸葛亮个性特征的重要情节,像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回目都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联吴抗曹发展生产、暂借荆州做立足之地、然后取西川、和祝融、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与当时历史发展及刘备的处境极为符合。因此,在原著的基础上,袁阔成增加了七擒孟获后诸葛亮帮助南人发展生产,教他们冶炼技术、织锦、盖房子等细节,用以凸显他作为***家的目光远大,这样改编丰富完善了诸葛亮个性特征,符合听众的审美期待。

(2)、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加入了刘备集团,没有加入大公司,想加入创业团队,背后的考虑是一样的。因此他投奔刘备,并非出于对汉室的忠诚,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无可厚非。

(3)、二是汲取的重点是“大略”。同样一本书和一次谈话,学习时特别注意吸收其中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可以说是“无略则略,有略必观,有大略必大观”。

(4)、“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

(5)、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6)、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7)、“知人”是刘备最大的优点,也是其成就事业的最大原因,陈寿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的这种优点,可见其评议刘备是抓准了要点的。至于其他什么***才能,将略计谋,陈寿一个字都没提,可见这并不是在给刘备唱赞歌,而是客观立体的评价。

(8)、他身居丞相高位,工作不分大小多亲历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没有放手着力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以致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他最后选定姜维做接班人,也主要还是让姜维任事,对姜维如何定战略、如何处理内政,尤其是处理与成都朝廷集团的关系等方面,缺乏悉心培养指导。

(9)、后面文章中众人对此事的反应描写固然也是很妙,但并不少见,就不做赏析了。

(10)、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隐居于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11)、译文: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12)、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13)、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14)、魏明帝时,曹魏有文武两帝的积累和节省,是这样的:“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15)、八阵图今已失传,虽后人对其有多种推测,但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在《三国演义》问世后,八阵图愈加被盖上了神秘的面纱。

(16)、下面的一段十分有趣。在刘备一行人到了之后刘备叩门,出来一童子,刘备见状连忙自报身份,花里胡哨的说了一大堆官职,本以为能唬住这个小孩,没成想童子直接来了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把刘备呛了回去,见状他也不在轻浮,放下身段拜见孔明,却不想孔明不在,只得怏怏而回。简简单单一个照面,作者将君王这类人把握得死死的,善如刘备,可上来还是要赘述其身份,这是乱世的交往手段,任何同这个时代有关的有身份的人都不能免俗。但作者在叙述求贤时还不忘记人物的本质,并加以体现,这才是高水平。

(17)、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止本文开篇的那一句话,而是很长的一段,前面主要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治政水平,而在总字数上是超过了曹、刘、孙三人的。如果是因为父亲“割头发”的大辱以及诸葛瞻的蔑视,陈寿是完全不可能这样来评价诸葛亮的。

(18)、有人试图将街亭失守的责任按在马谡的头上,很难令人信服。

(19)、诸葛亮在***民间是智慧的化身、理想化的典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诸葛亮写成了神一般的存在。“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甚至“死诸葛气跑活司马”,让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20)、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3、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四字词语

(1)、倘若诸葛亮采用魏延出兵子午谷计策,此时蜀汉应该早已拿下凉州和关中,同时魏延可以凭借地形优势扼守潼关,抵御曹魏西征救援大军。

(2)、第四是曾国藩很注意反省,有自知之明。多次检查他如何不如左宗棠,如何不如他的幕僚,这也挺了不起,他不是自卑,自己哪些事情行哪些事情不行,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看书人自己悟的事。

(3)、   而且《三国演义》通过一个一个的伏笔更显现出了诸葛亮的深谋远略,诸葛亮病危时嘱咐阴平小道久必有失,而后来邓艾果然是从阴平小道袭了成都,灭了蜀汉;他推荐的将领文臣,也在后来于危难之中屡救蜀汉,最后皆是为蜀汉而亡;诸葛亮早料魏延在自己死后必定会反叛,定计让马岱假意帮助魏延。而魏延反叛时,也正是马岱、杨仪依丞相遗计斩了魏延。埋伏笔的手法,使孔明的形象更加生动地跃然纸上。

(4)、    当然,诸葛亮的形象还可以通过身边人的特点来反衬出。当刘备一顾时,见到诸葛孔明的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访。”在生活中,每当我们要拜见比自己学问要高深的多的人,都会尽量把自己的职位尽可能多的说出来,甚至会有夸张。而刘备的身份比普通人还要尊贵的多,按理说这位童子应该表现出尊重,可他却不屑一顾地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个小小童子都敢对皇叔这样的不屑,衬托出其主人——诸葛亮,必然也不会有花言巧语,而能让他有这样的底气来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就是他的聪明才智超群,以至于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

(5)、从病逝五丈原中浅谈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方法

(6)、一是学习选择的标准是“大略”。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何选择?诸葛亮侧重那些包含大略的书,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层次上的内容。

(7)、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8)、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扩展资料:人物生平:

(9)、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10)、此外,诸葛亮还是一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他本隐于山林之中,可才华谋略却早已名扬四海,才引得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刘备真心诚意,毕恭毕敬,便答应出山效力。在辅佐刘备期间,他尽心竭力,真是费劲了心血。

(11)、蜀汉被灭了,后人终结历史教训,自然要让亡国之君来背这个锅罢了。

(12)、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13)、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14)、释义: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

(15)、曾国藩的四件事印象很深。 第一是屡败屡战的精神,这种顽强劲头是企业家必不可少的。第二是他静思的方法,每每大战打完了以后要点上一炷香,细细琢磨一天,这跟我的工作方法很相象,每到一个时候要退出画面把这个事儿重新复盘想一想,不过后来发展到不是我一个人想,而是一个团队一起想。第三是要看到竞争对手的优点,像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分析。一般人不愿意看竞争对手的优点,曾国藩特别善于发现竞争对手的优点,这个真的很有意思!

(16)、《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17)、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18)、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19)、另外,他对于与曹操,孙权的关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当精妙的解析。最后还做出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取荆州,作为蜀国的国土,并将荆州的地理环境,人文关系都进行了严密的分析。

(20)、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代名相从此陨落,使人不禁唏嘘不已。但是,一向写人细致入微的罗贯中在这其中都加入了许多对诸葛亮的深入刻画,使其形象更为具体。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在五丈原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塑造方法。

4、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四字成语

(1)、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军师,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神机妙算,智商超群。那么在罗贯中又是怎样写出这样一位料事如神的军师呢?主要通过正面和侧面来描写。

(2)、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11)

(3)、《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4)、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6)、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10)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