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人物介绍200字精选114句文案

巴金的人物介绍 1、巴金的人物介绍卡 (1)、他牺牲了自己的自由,甚至被别人误解,才换来其他人叛逆的机会和资本,我觉得很伟大。 (2)、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是之前《

巴金的人物介绍

1、巴金的人物介绍卡

(1)、他牺牲了自己的自由,甚至被别人误解,才换来其他人叛逆的机会和资本,我觉得很伟大。

(2)、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是之前《家》的续集,故事继续随之发展,讲述了三房的淑英在觉民、觉新、琴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家庭,逃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

(3)、1993年,巴金90岁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又是坚决不同意。巴金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再次表述自己的意见:“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4)、几十年来,他与中国共产d肝胆相照、风雨同舟。

(5)、纵观巴金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既影响了文学上长达半个世纪,同时也被时代所影响,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到全面抗战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再到改革开放,每一个时期在他的作品里都能找到影子。

(6)、觉慧在家标新立异的行为,反映了他身上的人权意识,他认为坐轿子是对下人的侮辱;他鄙视玩龙灯的行为;他想要思想上平等的爱情,想要冲破门当户对的思想观念,和鸣凤在一起。

(7)、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8)、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d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9)、巴金一生写过九百多万字的文章,用过二十多个署名。用得最多的是“巴金”这个名字。“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

(10)、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正如觉民所赞叹的那样“琴真是个勇敢的女子”。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上了女子师范,还想与觉民等一起去外语专科学校。她还写了剪发有十大好处的文章,并在刊物上发表。男女同校,女子剪发,这对封建卫道者来说是不堪设想的。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11)、1949年7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12)、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13)、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4)、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5)、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6)、“地上浸泡了那些女子的血泪,她们被人拿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来,让他们跪在那里,用他们的血泪灌溉土地,让野兽们撕裂吞噬他们的身体。起初他们还呻吟,哀哭,祈祷,盼望有人把她们从这条路上救出去。但是并不要多久的时间,她们的希望就破灭了,她们的血泪也流尽了,于是倒下来,在那里咽了最后一口气。”——《家》

(17)、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8)、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20)、《随想录》虽然主要是巴金先生针对“文革”时期的故事写下的随笔,但是其中展现的人性的许多弱点在现在依然存在,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反思“文革”产生的原因,更有助于我们从中深挖人性的弱点,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本书其实是剖析人性、洞察人心的一把利剑,我们应将其时刻高悬于顶,借以不断地提醒着我们,警钟长鸣。

2、巴金人物介绍200字

(1)、1950年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2)、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的成熟,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家庭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3)、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4)、他以一部部饱含激情的作品和一颗挚爱祖国人民的赤子之心饮誉海内外,他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5)、不管是脆弱的梅和瑞珏,还是强势的鸣凤和琴。她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制度吃人的一面,多少无辜的生命被掩埋。她们也许抗争过,努力过,让人看到了希望的火花。但是在强大的旧社会面前,她们不得不顺从,成为封建的殉葬品。

(6)、◆作家铁凝:他(巴金)讲真话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让我们这些文学后辈非常敬仰。

(7)、巴金一生作品无数,其中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金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了始终照耀我们的忠实良心,这盏闪烁的明灯永远不会泯灭。

(9)、14: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0)、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1)、2002年,出席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代表,又提议修建巴金故居,四川省委也很重视,但仍然被巴金拒绝了。

(12)、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来我国访问,又亲自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授予巴金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认为他“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自由、开放与宏博的思想已使他成为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

(13)、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14)、巴金的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灭亡》《第四病室》《寒夜》《随想录》等。

(15)、我们仿佛看到了,封建制度下一个个被抬出的尸首,一动不动。

(16)、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17)、他的创作主题思想是:真善思想,批判封建,生命意识,死亡意识;艺术特点是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语言艺术;人物形象有叛逆者形象,革命者形象,无私者形象,多余人形象。

(18)、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9)、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20)、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

3、巴金的人物简介

(1)、在这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

(2)、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3)、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4)、他积极拥护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5)、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其间写下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文。

(6)、语言风格:巴金的语言总体来说是热烈、明快、朴素的,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

(7)、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8)、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9)、◆作家金庸: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敢于用作品解剖自己的灵魂。

(10)、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

(11)、1944年5月,在贵阳与萧珊(原名陈蕴珍,浙江宁波人)结婚。

(12)、首先是人性中“长官意志”的体现。很多人往往会对长官、或者其他什么身居高位、拥有权威的人有着下意识的服从意识,这便是所谓的“长官意志”。《随想录》中有一句话很精准地描述出了这一现象:“小孩相信大人,大人相信长官,长官当然正确。”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出于人的一种自保系统,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正常选择。但是,如果因此就抛弃了底线和原则,不管对错而唯长官是从,这就是卑劣的一面了。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依然存在这个特点。这可能与我们的文化教育系统有关。时至今日,我们所强调的依然是“要听话”,而不是“要独立思考”。

(13)、1979年4月,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首次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极大地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14)、◆作家邓友梅:巴金能够客观冷静的看待自己,对别人的优点和好处看得很清楚,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勇于揭露,他的一生是人格不断上升的一生。

(15)、《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16)、巴金硕果,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就是愿意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

(17)、茅盾的文学创作一直实践着现实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始终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从《蚀》三部曲到《腐蚀》,始终追随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风云变换,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现代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如:《蚀》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后的风云变换,《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国最动荡时期的社会本质,《腐蚀》则是表现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危机的政治小说。

(18)、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9)、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20)、◆文学家鲁迅: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4、巴金的人物介绍简短

(1)、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

(2)、《随想录》是作家巴金晚年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直面自己的内心以及过去在“文革”中所经历的一切,对个人、民族、以及未来进行了深深的思考。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有作者对“文革”中的错误所进行的反思,更有对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所进行的剖析与拷问。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人性的某些弱点,不仅仅体现在那个时代,还体现在现在,体现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

(3)、你,巴金先生,眉头紧锁,面容消瘦,表情严肃,那或是因失去妻子充满的无限怀念,那或是因丢失小狗包弟还在痛悔万分;你,嘴唇紧闭,是深思自己讲真话的人生;你,雪白的头发,如黄河流水般泻下,是为人正直的体现。

(4)、她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5)、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家》

(6)、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7)、巴金是一位文学巨匠,是研究新文学绕不开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既批判现实,又充满了温情。他用一颗真实的心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同时也坚定对自由的追求。冰心称他是一位可爱又可敬的作家。鲁迅也说他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既残酷又温暖,就像冰与火的交融。让人们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总能找到一丝慰藉,看到来自黎明的光芒。

(8)、觉民便是如此,他身上有很多矛盾性,比如他同情鸣凤的遭遇,觉民说:“她一点也不像丫头,又聪明,又漂亮,还认得字。可惜得很!”觉民抗婚逃走时,觉慧去看他,觉民却说:“但是我有点害怕”,但是觉民是一个动态的角色。

(9)、总之,《家》奠定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他开始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把先锋意识、“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10)、散文集《随想录》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11)、巴金是一个充满了慈爱之心的、爱人类的中国伟大作家。他给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一种热度,也增加了一种纯度。这种热度就是那种青春的放歌和赞歌;这种纯度是以一个青年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纯而又纯的激情。

(12)、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13)、6: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14)、大哥觉新:顺从家里抛弃了梅表妹,与瑞珏结连理;梅却因此展开受虐、离婚命运,两人皆遗憾。梅稍后病死,瑞珏也在城外生产后过世。

(15)、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处女作)、《新生》(《灭亡》的续篇)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16)、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17)、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8)、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19)、创作题材: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20)、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0年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赴法国,928年冬回国。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由他提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想录》、《寒夜》等。

5、巴金人物介绍300字

(1)、◆新华社:巴金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秉性耿直,识大体、顾大局。他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巴金同志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以及他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2)、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3)、11: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4)、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5)、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6)、巴金不仅敢于正视自己,他还提醒人们要正视历史。现在,这个历史的纪念馆还没有建立,却已经到了人们纪念他的时候,这个老人在跨越了荣辱参半的一百年后,离我们而去。

(7)、1968年1月下旬,批斗陈丕显、石西民时被带去陪斗。

(8)、因其特殊贡献,1999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83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9)、4: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0)、冰心: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

(11)、文学思想: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真”是其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其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

(12)、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3)、巴金是一位多产、高产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多方面。在长达八十年的文学创作中,他笔耕不辍,写下了九百多万字的文章。他的翻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翻译文字有一千三百多万。巴金的文学创作经历了现代文学的三四十年代、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的创作,“文革”期间被迫放下笔,在新时期的老年巴金又重拾笔耕、坚持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巴金的文学创作的生涯中,他的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和最高成就。在二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历程中,巴金总共创作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约七十余部短篇小说合编为十一个短篇小说集。巴金一生辛勤创作,不但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更使他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14)、他连续五届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关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政协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d领导的多d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15)、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16)、书房是在二堂这边的一间小屋,窗外便是花园,由巴金的父亲聘请了一个中年先生任教,学生是巴金和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共五人,而服侍他们的老书僮是六十多岁的贾福。教书的刘先生很温和,面貌也很和善,而且教学有方。每天早晨,学生一进书房就先给老师行礼,而老师则带着微笑点点头。巴金和他的三哥同坐一根板凳,老师教认方块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个老师从来不骂人,巴金有时背不出书,先生也不生气,只是叫慢慢地重读,直到背得整个课文。因此从小巴金便十分喜爱书房。刘先生很能干,能绘地图、能画图画,同时还画出了小巴金梦想的有山、有洞、有狮、虎、豹的惊险、美妙的图画。

(17)、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在眼泪中病死在医院,觉新极其痛苦。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人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18)、2005年,101岁。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19)、“五四”新文学运动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运动,一个大学——北京大学,一份杂志——《新青年》。鲁迅当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帅,可是当年鲁迅自己也感觉到,新文学运动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精英层次,他的小说都发表在《语丝》《创造》《文学研究》等杂志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办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大学生,而社会上看的东西还是鸳鸯蝴蝶派。到了二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作家发现如果作品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终归是普及不到大众的,对群众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走向通俗、走向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巴金取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内容全是先锋意识的东西,可是他获得了大众读者。特别是巴金的《家》。

(20)、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鸣凤是宁死不屈的人物形象,受不了别人的侮辱。当她被迫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选择了投湖自尽。书里有段情节富有深意,就是倩儿给鸣凤烧纸钱时,也给活着的婉儿烧了一份。

(2)、巴金却说自己“不”。这个“不”,不是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文学生命:他说,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3)、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 

(4)、1962年8月11日,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告别会,15日回到北京。

(5)、余秋雨认为,巴金的生命是一个以最单纯、最干净的心灵去追求一个理想的漫长过程,寿命那么长,心中一直不受任何污染,这是一个奇迹。

(6)、他孤立无援,左右的苦楚只能自己背负,是被时代压垮的青年。在时代的摆布下,他想用自己的退让换取大家的幸福,结果害得妻子离世。觉新这一人物是丰满的,复杂的,也是被封建制度毒害的。

(7)、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经常被人误解来源,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8)、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9)、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10)、贾平凹:“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11)、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12)、文人多自尊,多轻狂,多自以为是。世上少有赞叹别人的文人,更鲜有批评自己的文人。所谓“文人相轻”,不仅有道理,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

(13)、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思念着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

(14)、15: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正文完
评论(没有评论)